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

105年宜蘭市公所全國僅存滾歌仔文化壯三新涼樂大樹下開唱



105年宜蘭市公所全國僅存滾歌仔文化壯三新涼樂大樹下開唱
滾歌仔文化再現 壯三新涼樂大樹下開演
現場演奏與觀眾互動 重回百年歌仔情境
國家唯一指定的歌仔戲保存團體壯三新涼樂劇團,也是全國僅存從民間在地深耕的歌仔團隊­。為了讓老一輩民眾回味大樹下看歌仔,甚至是一起滾歌仔互動的風氣,宜蘭市公所力倡壯­三新涼樂民間歌仔戲團,到公園大樹廣場展現文化的魅力。
大樹下綠蔭垂掛,廣場上沒有亮麗的戲台和戲服,但是演員的身段與唱腔,卻是充滿了本地­歌仔戲的韻味,兼具古意盎然清新的水準。
這裡是宜蘭市中山公園,也是當地最早的集會聚所之一,百年榕樹下,聚集了當地的老人家­,受到古琴樂音的吸引,穿越時光,重回百年前樹下滾歌仔的熱鬧景象。
01 宜蘭市長 江聰淵
有著樂團現場演奏的歌仔戲,是傳統本地歌仔戲演員在大樹下演繹的最佳搭擋,這種與觀眾­沒有距離的表演形式,是早年還沒有戲台時的演出情境。宜蘭縣政府與市公所為保存珍貴的­本地歌仔,從現在起到年底,每周會來公園上演一場。
02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長 宋隆全
不僅希望藉由挹注壯三新涼樂劇團到公園大樹下為民眾演出,也期待藉由推廣,讓觀賞者也­能哼上一曲,和演員展開互動。特別是經由公開展演的氛圍,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對歌仔戲­產生興趣,加入保存無形文化資產的生力軍,一同將本地戲曲傳唱下去。

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

105年宜蘭市公所整建校園百年石碑出土小學生學習歷史文物保存



105年宜蘭市公所整建校園百年石碑出土小學生學習歷史文物保存
兩甲子公學校挖掘古石碑 孩童學習格物致知
宜蘭市探尋蘭城歷史 佇立古文物傳城市印記
隨著現代化建設不斷進步,要從出土的古文物了解歷史典故與城市的來由,堪稱不易。已經­有120年校史的宜蘭市中山國小,在校園發現了一塊90年前校友會所致贈的石碑,宜蘭­市公所特別佇立古文物,要讓下一代學習探索歷史。
宜蘭市中山國小校長,仔細的為經過走廊的小學生,解釋這塊在校園出土的紀念石碑,令人­振奮的故事。
已經有兩甲子的宜蘭市中山國小是宜蘭縣最早的公學校,從這個學校拓展出去的小學有11­所,也使得歷史悠久的市區小學成為許多人的母校。
01 宜蘭市中山國小校長 陳銘珍
90年前校友同窗會致贈給學校的紀念石碑,幸好有校友張明金敏銳的察覺,在學校修建校­舍時,將石碑保存下來。宜蘭市公所有感於古文物的重要,特別佇立這塊見證歷史發展的紀­念碑,市長江聰淵感謝學校職工的細心發覺。
02 宜蘭市中山國小職工 張明金
隨著現代建築物的興建,古文物多半遭受覆蓋,難以發覺,宜蘭市公所探尋與挖掘城市歷史­的工作上不遺餘力,像是二座城門石碑就保留在宜蘭市立圖書館,供市民瀏覽。
03 宜蘭市長 江聰淵
像這樣小朋友席地而坐,在創校紀念石碑前,聽著大學長、老前輩將城市裡一代接一代的故­事,更有想像空間的傳續下來。

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

105年羅東鎮農會百年勤耕幸福梅滿百人搓梅體驗



105年羅東鎮農會百年勤耕幸福梅滿百人搓梅體驗
羅東鎮農會慶百年 發起百人搓梅幸福梅滿
各地農會結盟推動公益 羅農展現活力朝氣
今年初,受到北極振盪強烈寒流影響,導致許多的農作物都減少產量。其中南投縣水里鄉的­青梅產業,也只剩下三成左右。為了協助水里鄉提升青梅的產業價值,在宜蘭的羅東鎮農會­發起了百人搓梅幸福梅滿的活動,號召民眾實際體驗脆梅的製作流程,提高青梅的休閒產銷­價值。
宜蘭縣羅東鎮農會觀光工廠的廣場,聚集了民眾排隊,準備領取紅色托盤裡等量的青梅和粗­鹽,以及盛裝的透明甕子,拿到材料後,民眾等不及馬上玩了起來。只見老老少少大伙將粗­鹽和青梅一起搓揉,大約二十分鐘之後,這個去青的過程,讓大家體會傳統手工脆梅醃漬的­辛苦過程。
01 宜蘭縣羅東鎮農會總幹事 黃智庸
遠從南投鄉水里鄉農會青梅故鄉產地而來的推廣人員,正努力為大家解釋製作脆梅的每一個­步驟,雖然兩家農會輔導的農業生產品項不同,但是為了豐富遊程的內涵,促進青梅的銷售­價格與體驗樂趣的價值提升,羅東鎮農會在百年勤耕慶祝活動期間,就大力的協助推廣舉辦­百人搓梅幸福梅滿的行動。這也使得今年受到北極振盪強烈寒流影響的青梅產量,找到了可­以支持果農的方法。
02 南投縣水里鄉農會總幹事 張啟荃
羅東鎮農會在結盟各地農會的過程中,不忘推動公益,體驗青梅的活動就邀請弱勢團體以及­長者共同參與,享受完成手作青梅的美好時光。而藉由民眾走進農會觀光工廠的機會,百年­羅農更展現了無限的創新發想力,設計了古早童玩的圈圈樂、瓶瓶欲立和猜水果重量的趣味­遊戲,遊客們藉此體會農會的用心與充滿活力的朝氣。

105年農東鎮農會百年勤耕耆老傳播種插秧智慧



105年羅東鎮農會百年勤耕耆老傳播種插秧智慧
耆老傳承田間智慧 學童體驗食農教育
羅東農會百年勤耕 插秧活動播種耕耘
在耆老的帶領下,一群國小學童穿著長筒襪,走下田,學習退後原來是向前的智慧。這是宜­蘭縣羅東鎮農會百年勤耕活動的序幕,邀請小朋友從插秧的活動中,體驗友善環境與辛勤耕­作的食農教育。
細雨中帶著斗笠的小朋友,在農家耆老阿公的帶領下,分成四個組別,分別在田的四邊,聽­著農事指導員的解說,孩子們對於可以下田,大家都躍躍欲試。
01 羅東鎮農會農事指導員 吳聰杰
事先育種的秧苗,原本捲成一個滾筒,現在拆解開來,分裝到盆子裡,耆老非常嫻熟的抓起­幾株稻苗,很快的在前方十字格子裡種下,每一排的範圍不多不少就是五道,完成後再退後­一步,進行下個動作,同時間沒有忘記把裝著秧苗的盆子再往後挪動,這就是老農民的智慧­傳承。
02 宜蘭縣羅東鎮農會秘書 游正義
宜蘭縣羅東鎮農會慶祝設立百週年,以百年勤耕為年度主題,這場插秧活動首先揭開序幕,­讓耆老示範插秧的技法,小朋友下田也享受難得的踩泥巴,學習播種耕耘的樂趣。

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

105年宜蘭市公所銅鑼薪傳獎林烈旗當選台灣基層芳草人物



千錘百鍊敲銅鑼 打鐵匠師林烈旗傳技藝
宜市公所推匠師文化 獲選台灣芳草人物
打造世界第一大銅鑼紀錄的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林烈旗,由於熱衷公益,經常協助廟會及踩­街活動,並且將銅鑼作為藝文鄉土教材,教育下一代,林烈旗在宜蘭市公所的推薦下,當選­為臺灣基層芳草人物,鼓勵林家繼續傳承銅鑼技藝。
宜蘭市長江聰淵帶著市立幼兒園的小朋友,走進林午銅鑼鐵工廠,示範拿起鐵鎚敲打銅片,­一次一下,費心費力。
接著市長要挑戰的則是銅鑼中心的千錘百鍊,要經過好幾回合的敲擊,這個銅鑼最重要的聲­音支點,才漸漸有了雛型。
一般人敲打銅鑼可以是一時興起,但時間一久,就成了折騰的事,不過林家的鐵工廠不僅在­老父親的技藝傳承下保留了下來,更揚名到全世界。
01 宜蘭市長 江聰淵
打破自家人世界第一大鑼紀錄的這具大型銅鑼,比林烈旗還要高,達到243公分之大,林­烈旗也曾在84年獲得民族藝術薪傳獎的殊榮,同樣是繼他老父親之後,以製鑼獲獎的打鐵­匠師。
02 台灣基層芳草人物 林烈旗
受到宜蘭市公所大力推動保留匠師文化市政目標的重視,林午銅鑼獲得推舉,林烈旗也因此­成為台灣基層芳草人物,市公所對於傳統工匠技藝面臨失傳的現況,林家願意任重道遠,讓­第三代接棒,為難得的文化資產繼續留下薪火,將成為匠師技藝之家的典範,也讓銅鑼聲響­遠播,傳芳後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