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抬頭,很多人不再獨善其身,而是從居住的環境,大伙一起愛護家園。尤其住在大樓公寓華廈的民眾,更應該有這樣的意識,因為同一棟大樓,同一所公寓,若是只靠少數人維持環境整潔,很難做好敦親睦鄰。一群大樓住戶,一起研習綠化生活,讓整棟大樓成為一個大家庭,愛地球大家一起來。大樓住戶一般能相見打招呼的機會並不多。位在宜蘭市的這棟住戶,特別選一個大家比較有空閒的時間,找來了環保人士和綠色生活指導老師來授課,一起學習如何維護環境,進一步共同把生活的空間變得更美好。大樓住戶的學習,著重在實作好用的課程,像是把垃圾裡份量不輕的果皮,用來再利用,或者是大樓的公共空間,一起分工打掃綠美化,有了這些共識,才能促進整棟大樓的整潔和美觀。把公共空間當做自己的家園,把環境保護,當做每天的功課,要愛地球,就要像這棟住戶一樣,一起學習,一起凝聚共識,能住在一起,就是緣份,學習環保的善知識,利人利己也有利整體環境,值得居住型大樓民眾效法。
吃進嘴裡的食物,如果可以看見食物原貌,而且是親手摘的,那會是最令人安心的食材。宜蘭有位農夫楊森山,開闢了一塊有機無毒的蔬菜園地,他將這個園地開放民眾來拔菜,踩進菜園裡,拔起自己要吃的蔬菜,在湧泉洗菜,然後自己燙菜來吃,楊森山希望推廣從土地到餐桌,減少食物里程,安心吃到安全的蔬菜。走過羊腸小徑,體驗的民眾驚喜連連。這個綠色的菜園別有洞天。天然的樹林包圍,沒有污染來源,地上的菜畦,種著各式各樣的蔬菜,一時間不常看見食物原貌的民眾,還很難叫得出菜的名稱。農場主人楊森山,為大家做了解說。種有機菜,除了不噴灑農藥,還要因應環境的自然生成,像是在菜畦上種的菜,要能生態循環,在水圳旁的水耕菜,則是讓它自在的蔓延。在農場拔起菜的這一刻,大家既感動,又開心。拔了菜,還可以就近來洗菜,楊森山的農場,位在宜蘭員山的湧泉區,這裡一年四季都有充沛的水源,用湧泉洗菜,也是一大樂趣,更不必擔心浪費水資源。洗好的菜,就是當日最新鮮現採的食物,用餐時間一到,自己燙自己拔的菜來吃,這感動的喜悅,這放心的口感,就是因為明白,從土地到餐桌,全都自己來的安心。
餐桌上的食品爆發愈來愈多的問題,讓家中負責烹煮三餐的爸爸媽媽大傷腦筋。宜蘭縣環保局舉辦了一場辦桌種菜的教育活動,將菜苗和土壤搬到了圓型大桌上,讓上百戶家庭學習種菜的樂趣,號召民眾成立了八百種士,大家一起學種菜,一方面認識食物里程,一方面鼓勵大家多選購有機無毒的農產品。舞台上這群活力十足的表演者,每一位都是家裡最重要的煮婦,負責煮飯菜給家人吃的主婦。最近食品安全問題,讓她們很苦惱,響應了食農減碳計畫,擔任起辦桌種菜的圓桌桌長。參與宜蘭縣環保局號召八百種士的活動,民眾在原本喜慶宴客的圓桌上,擺起了菜苗和土壤,有人翻土,有人種菜,從參與的過程,認識食物里程,了解桌上的食物從何而來。民眾大力響應自己種菜,明白餐桌上的食物,是和家人親手培植的蔬菜,感受土壤和菜苗結合的幸福感。另一方面,這場活動中也邀請友善小農來擺攤,希望從消費端的需求來觸發生產者,提供更安全可靠的食材。在地的食材,自產的蔬菜,能夠為環境減少的碳足跡,從個人到家庭,小小的餐桌食農教育,就能創造大大的減碳效益。
一支由喜歡打擊樂器的各級學校學生所組成的御鼓隊,他們以創意創新的打擊方式,呈現打擊樂的新玩法,配合活動單位的需求,還能創造出全新的鋤頭打擊樂和爵士風格的打擊節奏,讓打擊成為隨時隨地可以自娛娛人的暢快風格。從傳統到創新,御鼓鼓隊的成員,學習傳統鼓樂的打擊技法,也研發創新的打擊風格。成員來自各級學校的學生,老師具有創意和創新的能力,讓御鼓的演奏,比起一般鼓隊要來得新奇有看頭。主辦單位是在提倡自己種菜的食農教育,不只大批民眾參與,一對新婚夫婦也前來響應。配合活動單位的需求,御鼓發揮了巧思,編排了以打擊為表演方式,拿來了竹竿做成鋤頭,跳起了打擊舞蹈。為了讓打擊更有趣,御鼓隊和民間打擊樂團合作,創作出趣味好玩的橋段,讓民眾一起玩打擊,也讓活動更加鏗鏘有力。
說明這段開心的健身操,是宜蘭縣環保局帶領民眾,前來華德福學校,開心的學習校方用廚餘做堆肥來種菜的餐前開胃舞蹈。午餐時間一到,用餐民眾先祝禱感謝天地,幾乎全部都是蔬菜料理的華德福學校午餐,更是八成以上都採有機飲食,讓有意推動減碳計畫的政府部門,看見從學校落實的教育意義。把菜吃光光,在華德福學校推動起來並不困難,難得的是在學生一開始對蔬食餐的接受度,以及多年來累積的家長共識。現在,華德福幾乎是一所沒有廚餘的校園,因為廚房裡多餘的菜葉和果皮,很有用處。校園土壤堆肥最佳來源就是廚房裡的果皮和菜葉,指導參與體驗的民眾製作堆肥,是最能有效減少廚餘量的作法,種在華德福校園裡的有機菜,就是這些來自廚房菜葉和果皮做成的堆肥,這樣循環再生的觀念,從這幾年開始做起,春夏秋冬,四季生生不息,台灣校園若能一起落實,那會是對環境和一下代很有啟發與前瞻的美好願景。
食品安全管理工作,在各縣市的查核多半落在衛生單位人員身上,煩忙的工作,與龐大的壓力自不在話下,不過,衛生局人員有一套自我舒壓與落實食品安全的示範作為,那就是在辦公大樓自己栽植可食風景,這是宜蘭縣衛生局與環保局的創意,鼓勵在大樓辦公的上班族,找一處可以曬到陽光的空間,自己種植最安全有機的食物。這個位在辦公大樓四樓的露台花圃,原本的設計只是一處綠美化的空間,但是因為吸收陽光雨水都相當方便,管理食品安全的衛生局人員,最近壓力很大,把這個花圃用來種菜。走幾步路就可以從辦公桌起身,看看自己種的菜,從小菜苗,到可食蔬菜,這個辦公室菜園,帶來的不只是安全的食物,更是一處可以減少碳足跡的大樓可食風景。一畝小小的菜圃,對在大樓辦公的上班族來說,竟有這麼大的幫助,找一塊陽光照得到的地方,植一株可以減少排碳量的有機蔬菜,上班族也能成為對環境有貢獻的菩提種子。
楊容驊曾是知名入口網站事業部的總監,他和經營團隊創下一年在網路銷售四十萬雙鞋子的紀錄,不過楊容驊卻省思,這麼高產值的消費,對環境和社會帶來的影響,他選擇了離職,將才能運用在食物里程和減碳的工作上,現在在國內外,在城市,在鄉下,不斷的散播食物安全與低碳生活的概念。年過五十之前,對楊容驊而言,大多數的時間,都與二十四小時的電子商務離不開身,直到一年賣了四十萬雙鞋子,讓他思索環境保護與企業獲利之間,應該縮短產地和使用者真正的距離,他離開著名的入口網站,跳進縮短食物里程的事業。從產地到餐桌,談主廚與食材之間的饗宴,楊容驊不只在網路上談這件事,他離開電腦,離開台北,離開城市,直接到產地跟農民交談,分享吃安全的,短距離的低碳蔬菜,對土地有著深深的愛。楊容驊從科技人成為一個推廣健康食材的實踐者,很多時候運用了科技人的創新和策略分析,協助廚房裡的廚師,找到更好的食材,也為吃進食材的饕客,尋找更安全更短距離的新鮮菜。
為了響應飢餓三十,全國各地大專院校學生有不少人參與這項活動,其中佛光大學新成立的健康與創意素食產業學系學生,不僅實踐在一天三餐禁食,還透過學習食農教育,在禁食的時間,學習自己種菜,藉此推廣健康飲食的概念。大學生的臉頰上,貼了飢餓三十的紋身貼紙,宣示參與這項珍惜糧食,體驗非洲及印度等地兒童面對飢餓的困境,希望透過身體力行,感受食物對人類的重要,進而了解食物得來不易的可貴。較特別的是,這群學生是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素食產業學系的學生,他們參與飢餓三十活動的同時,也在系主任許興家的號召,響應宜蘭縣政府環保局的食農減碳體驗活動,透過活動中自己種菜的學習,認識有機蔬菜從種苗到收成的過程。佛光大學素食系學生透過學習,以及義務協助推廣,從響應飢餓三十,到自食其力的主動出擊,師生們希望為這片土地,善盡友善與食農教育的責任。
最近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,民眾對市售食品失去信心,吃自己種的菜,絕對不會有農藥和化學肥料,而且就種在自家陽台和屋頂,宜蘭宣布很適合種冬令蔬菜的十一月為宜蘭食農月,推動食農減碳計畫,邀請民眾在家裡種蔬菜,營造一種愜意又低碳的生活型態。這個位在宜蘭市大學學區附近的住戶屋頂,是一座空中花園,原本只種植觀賞用的竹子和松樹,現在擺了栽培蔬菜的種植箱,更以輕鬆的方式,學習食農教育,有人把種植箱變成打擊樂器,有人用唱的推廣環保綠生活。宜蘭縣長林聰賢為十五個示範種植蔬菜花園的代表,遞上了有機菜苗,並且宣佈很適合種植冬令蔬菜的十一月,為宜蘭食農月,邀請民眾在自家陽台和屋頂種菜。活動中,並且安排佛光大學參與紀錄蔬菜的旅程,而食農減碳計畫,著重在低碳生活的營造,讓民眾參與在施作種菜的過程,學習蹲下來,動手栽植自己吃的菜,親近土壤培育菜苗,讓種菜成為一件幸福又開心的事。
剩下的廚餘,還有吃水果留下來的果皮,一般人不是倒到垃圾桶,就是往廚餘桶分類。不過現在盛行的果皮酵素,可以幫大家處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垃圾,做成洗劑或進化成生飲的飲品,對環境和身體都有很大的幫助,很多民眾不只看書,也實際操作學習。一般的果皮,除了丟到垃圾桶,其實還可以回收做高價值運用的功能,把果皮用簡單的方式處理,無論是用手撥的柑橘果皮,或是用水果刀切下來的鳳梨皮,都有一個作用,那就是用來做成功能多多的環保酵素。學習果皮環保酵素的民眾愈來愈多,坊間除了有教導製作的書籍外,現場參與實作的課程大受歡迎,一般主婦更是樂於接受,善用剩餘的蔬菜果皮做成的酵素。果皮的運用,大大減少垃圾量,把手放進酵素桶中,與一般使用化學清潔劑的觸感就是不一樣。對身體好,對環境好,剩餘的果皮,就是最天然的洗劑,大家學會了就能對地球好。
抗癌的民眾都希望透過健康飲食,讓生病的這段期間,攝取安全食材。宜蘭一對正在抗癌的小夫妻,透過教人施作有機自給農園的臨時工作,發揮熱情與耐心,協助發送有機菜苗,號召大家種菜療育心靈,希望更多人種有機菜,吃有機菜,讓身心健康歡喜。偕宏業和吳芷筠這對小夫妻,忙進忙出,一個指導大家種植有機菜,一個發送有機菜的資材給民眾,很難想像一年來,他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癌症消息,一路並肩同行,用堅持的毅力和無畏的心一起抗癌,走過疼痛的化療期,透過這個教人施作有機自給農園的臨時工作機會,一起面對人群服務他人。面對家人生病,最需要的不只是時間的陪伴,而是給彼此加油打氣,偕宏業與吳芷筠,協助推廣宜蘭食農減碳計畫,雖然只是臨時的工作屬性,但是夫妻倆服務大批民眾參與種有機菜的工作,展現了無比的熱忱和耐心,他們希望能有更多人,藉由種有機菜更快樂,更健康。抗癌的路要走的長長久久,這項教人種菜的善法功課,小夫妻點滴在心頭,他們號召大家種菜療育心靈,希望大家更健康,是他們在心中默默許下的心願,也期待,發送出去的小菜苗,能在主人的照顧下,長出有機的蔬菜,吃的安心又歡喜。